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提纲
1. 基本情况
1.1 生态本底情况:城市开发前的自然生态状况。
1.2 城市现状。
1.3 试点区域:区域划定的原则、依据和位置,汇水分区情况等;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确定依据。
2. 开展
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
2.1 必要性分析:从当地城市发展实际需求,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水安全战略需求的角度,分析建设
海绵城市的必要性,突出重点、有所侧重;
2.2 问题分析:重点从城市水环境治理、防洪与内涝灾害治理、雨
水资源有效利用等角度分析试点区域存在的问题。
2.3 需求分析:以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对试点区域的需求进行分析。
2.4 工作基础:
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、制度机制、做法与成效、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(须附已开展工作辅助材料)。
2.5 预期成效。
3.
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
3.1 目标和指标:总体目标应符合国办发〔2015〕75号和省政府苏政办发〔2015〕139号文件要求,与当地
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一致、清晰,并分解落实到各汇水分区、地块,提出具体指标以及指标测算依据。
3.2 技术路线和措施:强化总体布局,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、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;合理安排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各项措施,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工程设施作用,体现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完整性,避免出现“为海绵而海绵”、LID措施“打补丁”、过度工程化等。
3.3 建设任务和投资估算:根据技术措施,在经济技术比较基础上合理安排海绵型住区建设、海绵型校园建设、海绵型交通枢纽建设、海绵型城市广场建设、海绵型道路建设、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建设、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、防洪和排水防涝、管网建设与
雨水收集利用等工程项目,明确投资规模。每个申报城市应明确建设一个以上显示度较高的代表性示范项目。按附件要求,填写《
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项目备案表》。
3.4 项目进度安排(甘特图)。
4. 建设运营模式
4.1建设运营模式选择。鼓励采用“技术+资本”、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
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,发挥整体效益。合同管理、激励约束和按效付费机制建设,明确各阶段责任主体。
4.2 PPP方案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投融资结构设计及具体机制安排;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、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
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。
5. 保障措施
试点工作组织领导、工作机制、政策制度、运营管理、资金保障、能力建设(能够满足试点目标监测和评估的要求)等方面。